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展壮大。但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从总体上来说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这一方面表现在我国企业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另一方面,表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企业文化缺失,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注意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有的只是抄袭国外的理论来标榜自己,这些都导致企业发展不可持续,成为新时期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宝库,我国企业家要善于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人文价值,从而弥补企业的文化缺失,给企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国学:塑造着当代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二战残破的废墟上,日本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为了应对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写出《Z理论》一书,把企业文化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日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把日本传统文化融入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了特有的“日本式”团队精神,对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国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易经中高深莫测的阴阳辩证思想、道家的“道”和无为而治、儒家的“仁”和经世致用、兵家的战略和谋略……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和智慧。以国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哺育出的儒商,无论是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还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儒商,为中华民族的财富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经商办企业之人树立了典范。不仅如此,国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弥久而深远。“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日本企业界对中国国学的改造吸收等等,是国学对东亚儒家文化圈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明证。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展、文化传统差别很大的西方,也有很多企业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的源泉和管理的真谛。许多学者研究后发现,中国儒商的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正是西方商人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进行中西两大类型商人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正成为当今管理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文伦理,注重人际关系研究,这实际上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中国国学倡导的通过修身、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管理和领导才干、体会博大精深的伟人智慧、修炼广阔的胸襟等训导,是企业家成功的必备素质,对提高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偏差,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说,管理必须和一个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中国当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把国学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融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国学来塑造核心竞争力。脱离了国学这个思想宝库和文化渊源,生搬硬套地引用外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中国企业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国学中的辨证和谋略思想使企业文化更具有哲理性和战略性
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既变幻莫测又雄浑朴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本源思考,许多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起了奠基作用,时至今日,对我们认识事物,把握事态变化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如《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提出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规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道德经》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思想,反映了道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等。中国传统兵学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从选贤任能到布局谋篇,从筹谋造势到指挥决策,从洞察先机到克敌制胜,构成一套完整的竞争环境下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中国先哲们这些睿智的思辩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思想,对当代中国企业家在思考和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运筹帷幄,理智、勇敢地面对挑战,具有重要作用。商场如战场,借鉴中国传统兵学思想,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中外企业家寻找制胜策略的源泉。一部《孙子兵法》,不仅被兵家视为用兵法则,更被无数中外企业家视为经营宝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能融入国学中的这些辨证和谋略思想,长此以往,会使企业文化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大势,做到居安思危、居暗思明,成不骄败不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更能出奇制胜、把握市场先机。
三、以国学中的“和”来优化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和谐共生、兼容并包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阐发了天、地、人生生不息的“三才之道”; 庄子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论语》提出“和而不同” 、“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这些和谐思想,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是人们为政经商处事值得思考的重要世界观、价值观。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本身而言,是在历经数几千年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各种学术流派相互渗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和基本走向。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形成了当代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价值观,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繁荣局面。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我国是一个具有专制传统的国家,这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系统,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加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内部能更好地整合、优化、调配各种资源。和谐的外部关系也可以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内耗,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形成企业团体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者方面来说,国学中的和谐思想,会使企业家胸怀更为宽阔,心态更为平和,处理问题更为理性,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使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企业奋发向上的生态环境。
四、以国学中的“信”来培育企业的诚信文化
作为五常之一,“信”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论语》中关于“信”的论述俯拾皆是:“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言必信,行必果”, 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信则人任焉”。 “信”的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中国传统儒商奉行的诚信为本、平等待人、童叟无欺等商业准则是儒商能够取信与人,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值得当代中国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很好地借鉴。
在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吸纳国学中的诚信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在我国处于转型期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不全面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违法乱纪,丧失了道德与法律底线,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终往往是害人害己。
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诚信也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企业在建立诚信文化中,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只有建立了充分的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才能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诚信机制。 常言说,诚招天下客,以诚信为本,只有信以导利才是恒久的商业之道。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你的产品是否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是否能以诚信来赢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
五、以国学中的“仁”、“义”来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强调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基本同情和关怀,做到以人为本;在待人方面,孔子提出,“仁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果发达了,还要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利观也是儒家关注的核心价值命题。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 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则进一步发挥为“舍生取义”。在义利问题上,儒家大都主张以义为重、见利思义,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需要有道德意识。
国学中,尤其是儒家理论中的“仁”、“义” 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商业道德意识等问题。有的企业贪婪地追求资本积累,在企业管理中不关心员工生活,不能以人为本,甚至实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候的血汗文化;有的企业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坑蒙拐骗或进行不正当竞争等,对利的追求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商业道德;有的企业发展后“为富不仁”,不关心民生福祉,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以上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损害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道德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只有把国学的“仁”、“义”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使企业能以“义”取利,遵纪守法,具备商业道德,同时学会感恩社会,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完善,社会才能更和谐,企业才能具备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经营成功的秘诀时,曾经说是因为请了三位老师:老子教会了战略性思考,孙子教会了战术性思考,孔子教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见国学在海尔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国学精粹与人文素养,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管理之路,提升中国企业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暂无相关评论